▲关注河北社工,助力本土社工发展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穷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基于当前这一伟大、光辉的历史时刻和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社会工作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行动空间,也为我国社会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万发镇社工站为农村独居老人提供困难帮扶、亲情陪伴、情绪疏导、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性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政策紧密相连。社会工作紧跟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可以深度解读政策内涵,找准政策实施方向;同时,党和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落实并保障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合法性地位和角色,也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整体布局是以政策为导向的,具有宏观性、行政性和社会性,社会工作也要紧跟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走向。第一,在政策理解上,社会工作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首要途径,是对政策的充分理解和解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积极宣讲乡村振兴政策,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让村民们消除对政策的误解,并促使村民们积极配合行政工作的开展。同时,社会工作应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谋求合适的角色身份和地位,在发挥专业功能和专业优势的过程中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乡村政治权威等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第二,在政策输送上,社会工作应结合国家政策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了解政府所需并将它与专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政府组织的有效合作,共同为乡村居民们谋幸福、促发展。例如根据政策安排,社会工作通过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做好“三留守”群体的社会关爱服务。第三,在政策倡导上,社会工作发挥巨大的专业优势,在与乡村居民们的深入互动和交流中切实体会乡村居民们的所需所想、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困境、环境困境和人员困境等,以及通过调研总结出社会工作学科视角下乡村振兴的科学发展经验和模式,将之汇总成文,进行政策上的倡导,产生更积极的社会影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联合康复医院开展“爱老助残·康复送温暖”活动社会工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以专业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乡村中的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等群体,为他们提供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关爱、社会融入等服务,做好兜底民生,助力乡村振兴。在专业价值层面上,个人价值与尊严、对人的尊重和接纳、非评判、案主自决权和保密与隐私权等价值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以服务对象为本,而完备的专业伦理体系则很好地体现了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利益的维护。社会工作本着关怀弱势,维护社会平等、正义的宗旨,始终致力消除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因素,努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各项发展权利,在乡村发展中能够很好地为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服务和发声。同时社会工作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积极推动乡村个体和组织潜能发挥,激发乡村居民关注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激活乡村社区的内生动力,在发展模式上从输血式的外部扶持转变为造血式的内源发展。在专业方法层面上,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及与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既总结了社会工作在农村服务中可以应用的理论,也形成了经验模式。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能直接有效地应对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留守、失学、贫困、社会保障等问题。绿耕模式就是遵循着行动研究的准则,推动乡村社区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发挥社会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社会工作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等间接服务方法能够以政策倡导、输送社会福利的形式增加村民的福利。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督导可以改善和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更好地回应村民的需求,改善村民当前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服务首先应聚焦农村重点人群。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留守老人缺乏家庭关怀、经济支持和健康照顾,留守妇女家庭负担过重,承担着经济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长期异地的夫妻关系不和睦的挑战,留守儿童在学习、交友、情感支持、家庭监管、出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上也不容忽视。社会工作应充分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妥善处理乡村社会问题,通过专业的助人方法解决服务对象的迫切问题,满足其需求,提升弱势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消除服务对象的消极情绪,帮助其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对构建和谐乡村具有深远意义。社会工作人才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新兴力量。社会工作人才在发现和培育乡村内部的建设力量、设计乡村发展规划、救助帮扶困境村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应重视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和本土志愿者的培育。培育本土社工人才能够弥补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缺失,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结构的稳定性和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全国“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的开展就有效地促进了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此外,在实践中发现,在“三留守”群体中,妇女是农村生活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性格特征和其对子女、父母的情感关怀能凸显她们留守在乡间土地上的情感价值地位,新时代妇女在社会工作干预下通过教育赋能并消除社会偏见,从而提升其社会价值。社会工作应从优势视角出发对妇女群体进行赋能培训,加强妇女群体的能力建设,促使她们在乡村生计发展、公共事业、扶老助残等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平盛街道社工站高潮村社工点与高潮村王家屯“时间银行”志愿者开展“集百家米 包百家粽 汇百家情”主题活动社会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机制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是为了解决社会急剧变迁所出现的社会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业社会工作伴随着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而生,随后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并以社会服务的形式,成为促进社会福利、增强社会福祉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帮手。当前我国农村同样因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而产生了社会问题并面临着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能够在改善社会福利、缓解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包括不断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为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有效预防和解决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能够从解读落实和倡导乡村振兴政策、专业社工人才服务、赋能弱势群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推动村民生计发展。生计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切实改善村民的经济状况,通过满足其基础物质保障需求,消除现今相对贫困所带来的发展障碍和促进文化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能够推动建设互助合作、环境友好的社区生态经济,也能够充分发掘当前乡村的主力优势群体即妇女群体,以赋能母亲群体为目标,依靠外在资源与专业优势推动妇女生产经营互助小组的建立,实现精神帮扶和教育帮扶。纵观历史,社会工作在我国乡村振兴中亦可以采用西方国家在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中所选用个性化、专门化的个案管理跟进模式,对个人或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并个性化地提供帮扶策略。其次,社会工作可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传统乡村保留和传承着优良的乡规民俗和传统文化,乡村居民们由此产生深厚的情谊联结,进而形成稳定的乡村社会关系。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乡土情感淡化,村民外出打工等带来的人口外出流失导致乡村空心化,人们对家园失去了归属感。社会工作应从文化及社会关系的角度审视乡村居民情感关系的现状,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敏感力,深入了解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育和传承,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意识和乡土情结,强化村民的社会联系、增强社会支持、促进社会情感。最后,社会工作可以推动乡村社区建设。社会工作可采取地区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加强村民们的沟通与对话,不断提升村民们的议事能力和激发社区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会工作可借助公共议题的契机协助村民们提升社区参与意识,拓展参与表达的渠道,利用公共空间进行民主议事,也可不断地提升乡村居民们相互合作和友好沟通的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能力小组的培育,不断增强乡村居民间的社会支持网络,亦可发掘并整合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资源,以乡村自治组织为载体,实现优势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社会工作在乡村软硬件建设中都可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翟福利系黑龙江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李涵系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林志诚系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